“疲劳”的中国数字电视标准
围绕国家数字电视标准,形成了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两大派别,清华大学身边聚集了长虹、TCL等8家大型彩电制造商,而上海交大则主要依靠广电系统等厂家支持。 居家装修省钱3部曲 新款手机发布SHOW 不管是电视厂商还是数字影像器材商,对中国迟迟不能出台的数字电视标准,都抱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这个标准在业界谈论的时间已经将近十年,但直到今天,它依然没有变成现实,标准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至少,它并不影响厂商们在国内热烈炒作数字高清晰电视的概念,也不影响它们按照欧美数字电视标准生产和出口,它也影响不了早就采用数字设备进行制作的电视台、器材厂商。
标准疲劳了。
数字电视与标准关系不大
“我们能做的只有等”,创维总工程师吴伟的话,基本上代表了国内数字电视生产厂商的态度,“2002年说快要出来,结果没有出来,2003年底说一定出来,结果还是没有,今年上半年说过要出来,现在看来,今年都没戏”。
在经历了数年的等待后,这一标准的重要性已大大下降。
这是标准的制定与审核者没有想到的。
“你说的是哪一个标准,数字电视的标准太多了。”清华大学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研发中心王兴军博士似乎对“标准”一词已经有某种疲劳,他不愿意多提。他是清华数字电视标准的主要负责人,而众所周知,围绕国家数字电视标准,形成了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两大派别。
两家研究机构背后都有国内彩电厂家为代表的利益集团支持。清华大学身边聚集了长虹、TCL等8家大型彩电制造商,而上海交大则主要依靠广电系统等厂家支持。
媒体一度宣传:对于这些把数字电视看做未来利润来源的企业而言,标准的争夺,也就是对未来市场份额的争夺。
但事实上,形势并没有想象的那样严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主任陆刃波认为,尽管国家标准仍然“未知”,但对于国内一线、二线品牌彩电厂家来讲,现有的数字电视技术肯定会远远高于国标。换句话说,国家标准可能仅仅是一个“底线标准”。
目前,国内彩电厂家技术更新周期已缩短到三个月。各家企业的目标是希望成为技术革新的领跑者。国家标准出台,可能有一批“技术水平低但有一定市场”的产品被挤出局,但对于严格执行高清标准的产品影响并不大。
虽然国家标准没有出台,但几乎所有的电视机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数字高清晰电视。
7月刚刚将“女子十二乐坊”签约为其数字电视代言人的创维电视方面告诉《财经时报》,数字电视标准虽然没有出台,但市场不会等待,因为电视是耐用消费品,消费者也需要购买有一定超前性的电视,而且,这些产品即使在欧美也是超过当地数字电视标准的,中国标准不会比欧美高。
广电自主推进
如果说创维是国内数字电视厂商的代表,那么索尼则是数字摄录器材厂商的代表,索尼对中国数字电视标准的兴趣很大,但正如索尼中国公司负责数字摄录器材的发言人宋涛所说,“我们也在等,但说老实话,电视台很多年前就开始购买数字广播设备,而且大多数器材都早已经数字化” 。
甚至索尼已经把电影拍摄器材数字化当成了重要目标,国内的大导演也不乏早就开始使用数字器材拍电影的例子。
技术和标准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以深圳等城市为例,已经有固定时间的数字节目,但真正让电视台为难的是,不但难以找到好的数字电视节目源,而且消费者对仅仅是清晰度或音效的提高并不十分感兴趣。
“如果数字电视仅仅等于更好的清晰度或音效,那么数字电视将不值得如此大的投入。”上海广电集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认为,标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与广电系统的节目制作、内容创新结合在一起。
事实上,在数字电视传输标准中,中国的卫星数字电视广播已初步确定采用欧洲DVB-S标准,地面有线数字电视广播已将欧洲DVB-C标准作为行业标准。中国自行研究的地面数字电视有线传输标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标准)原定于2003年底颁布,但未能如期完成。有关科研单位曾提出5个地面传输方案,经过测试、比较,仅剩下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数字电视总体组两个方案。
有估算称,如果中国有线电视用户采用国外的数字电视技术标准,中国将有可能付出高达上百亿元人民币的专利使用费。显然,选择国内标准意味着可节省数额不菲的专利费用。
国内的设备制造厂商也都极力倾向于制定中国自己的数字电视标准,因为这一标准可能带来很大的市场空间。
但目前广电系统内各有线电视台大都已经选择欧洲标准“DVB-C”作为有线传输的标准,致使“欧标”成为事实上的行业标准。如果将来采用国家标准,意味着广电系统基于“欧标”的近百亿元巨额投入也将不得不面临改造难题。所以,广电希望在现有条件下尽快将数字电视大规模商用,而不是等待标准出台。
在这种情况下,要广电系统接受一个新标准很难,而要广电系统接受一个非广电系统的标准,比如清华大学的标准,更是难上加难 。
数字电视市场远未成熟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市场拓展显然走在了标准前头。
截至2004年6月,北京、上海等25个城市开始试播有线数字电视,这标志着电视广播从模拟向数字转变的历史进程已经开始,更表明数字电视市场业已启动。
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表示,今年年底,所有直辖市和超过2/3的省会城市以及发达地区的主要城市,要建立起有线数字电视多媒体信息平台,把模拟用户整体转换为数字用户。
但至今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发展状况仍不容乐观。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制定的发展规划:2003年数字电视用户市场发展100万,2004年1000万,2005年3000万。事实是,2003年底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在20多万到30万之间,离国家广电总局的预期尚有很大差距。这是数字电视市场尚不成熟的表现。
不能否认标准对这一产业存在重要意义,但数字电视产业本身实际上是电视行业在数字时代的一次跃升,对传统电视经营、制作的模式也存在巨大冲击。
数字电视市场的不成熟,限制了标准的制定。
去年下半年,发改委又委托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邬贺铨组织了一个“中国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技术研发组”,并决定投入一部分资金,在这个“充满合作”的项目里最终融合出一个方案来。
直到今天,这个小组也没有拿出“充满合作”的标准来。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许多企业都曾经呼吁务必要尽快地确定中国数字电视标准的路线,事实上,对这大多企业而言,希望数字电视市场尽快成熟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如果从消费者角度看,数字电视的标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否真正急迫地需要这一产品。
标准的确立无疑将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如果这一标准因为存在各种利益之间的争夺而无法出台,更多的可能是因为这一产业本身存在更深层的问题,需要更长时间的梳理和成熟。
|